北斗聚焦 | 中国电信首次获批卫星通信国际电信码号资源;中移动董事长杨杰:加快5G地空通信技术在航空互联网应用;

来源:今日北斗   1月前   

第一百六十八期

2024/3/04-2024/3/10

★ ★ ★

NO.1

工信息部指导中国电信首次获批卫星通信国际电信码号资源

图片


近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电信”)获得国际电信联盟批准,取得E.164码号(882)52及E.212码号(901)09,分别作为天通卫星业务的用户拨号码号和网络识别码号,这是我国电信企业首次获得用于卫星通信业务的国际电信码号资源。

依托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及网络,中国电信已在国内面向公众用户提供包括卫星移动语音、短信等在内的手机直连卫星服务。此次获批国际码号资源后,中国电信可面向“天通一号”卫星覆盖区域的国际用户提供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服务,还可为海洋运输、远洋渔业、航空救援、旅游科考等多个领域提供稳定可靠的移动通信服务。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指导中国电信严格遵守国际电信联盟的管理规定,做好码号资源的科学规划和有效利用,加快市场开拓,推动天通卫星移动业务实现国际化运营,助力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国际化发展。


来源:信息通信管理局、工信部官网


★ ★ ★

NO.2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加快5G地空通信技术在航空互联网应用

图片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特别关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更深层次赋能行业、更好造福人民,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他带来《关于加快5G地空通信技术在航空互联网应用的提案》。

近年来,我国航空互联网需求日益旺盛。作为全球第二大民航市场,我国民航全年旅客运输量已达6.2亿人次、旅客单次航班平均飞行时长约2.5小时。调研显示,约98%的旅客有较强空中联网需求;此外,近期以Vision Pro为代表的新一代AR/VR设备,有望进一步拓展航空互联网应用场景、激发更大上网需求。与此同时,我国航空互联网渗透率仅6%左右,与主要发达国家超50%的水平差距明显。

杨杰认为,加强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航空服务业融合创新,对于满足人民美好航空出行需要、打造航空互联网发展新动能、助力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围绕这一话题,杨杰提出相关建议。

首先,高度重视5G地空通信技术的应用潜能。杨杰介绍,5G地空通信技术,简称5G-ATG,是通过沿航线建设对空覆盖5G基站,实现飞机到地面网络的直接通信,是国际主流的航空互联网技术路线之一。与机载卫星通信相比,5G-ATG技术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关键性能相对较优。5G-ATG的带宽和速率是卫星的2倍以上,并具备大规模终端设备和丰富应用的承载能力。二是建设运营成本较低。5G-ATG的总体建设、飞机改造和运行维护成本均明显低于卫星相关技术。三是自主可控能力较强。5G-ATG关键技术均以国内自主研发为主,可通过与6G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协同演进,系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在3G/4G时代就深耕ATG领域,已基本建成覆盖全域的ATG商用网络,北美地区民航客机和公务机的ATG普及率已近40%,目前正加速5G-ATG网络部署。而我国在此领域处于起步阶段,ATG尚未在民航客机和公务机实现接入,相关规划指引还有待完善,商用频率、标准规范、适航测试等工作也有待跨部门统筹协调。杨杰认为,在当前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阶段,亟需发挥我国在5G网络、终端和应用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推动5G-ATG技术规模化商用为契机,加速实现航空互联网跨越式发展。

其次,强化顶层设计、加大统筹力度,加快5G地空通信技术商用进程。“推进5G-ATG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需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构建更加完善的配套措施”,为此,杨杰提出具体建议。一是出台专项规划及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5G-ATG规模化部署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5G-ATG基础网络稳步有序建设,逐步形成5G-ATG与机载卫星通信优势互补的航空互联网体系。二是组建跨部门推进工作组。加强军地协同,以及民航、通信等重点部门间协同,尽快划分5G-ATG商用频率,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地面配套、机载软硬件、适航审定等标准规范。三是拓展技术测试验证范围。在全国、全航线推进飞行安全性、通信稳定性、系统互操作性等关键领域的测试验证,为5G-ATG大规模商用奠定基础。

再者,加强5G地空通信技术应用创新,培育航空互联网产业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联合产学研各方、贯通上下游环节,加速5G-ATG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不断催生航空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杨杰从创新主体、应用示范和应急安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一是构建企业为主导的创新联合体。鼓励引导通信、民航领域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形式,开展机载设备制造、飞行管理系统集成等领域的技术攻关,打通产业化发展关键环节。二是打造应用示范标杆。综合考虑乘客上网需求和旅程安全等因素,在部分航空公司和航线开展机载娱乐、空中办公、AR/VR等航空互联网创新应用试点,出台相应支持政策,鼓励先行先试,形成示范效应。

三是探索在航空应急安全领域的应用。面向飞行应急通信、空中医疗救援等特殊场景,创新打造5G-ATG端到端分级保障服务,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赋能航空互联网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移动研究院


★ ★ ★

NO.3

中国移动联合产业完成业界首个基于低频通感一体的车联网业务端到端验证

图片


近日,中国移动研究院、中国移动北京公司联合中兴通讯,基于5G-A新技术二期试验,在北京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部署完成了业界首个基于低频通感一体的车联网业务端到端验证。本次验证采用4.9GHz频段的5G-A通感一体技术,以单AAU自发自收基站架构,实现对道路车辆和行人的实时感知,并通过全Uu口实现对“鬼探头”业务的实时预警,推动了通感一体化技术的演进,支撑了新型基础设施助力智慧交通的发展。

2023年6月,中国移动联合产业伙伴首推基于5G-A低频通感一体的车联网新技术架构。在6月份推出的架构基础上,本次验证是基于5G-A通感一体的车联网业务又一次创新应用,从本地化架构到车联网端到端技术方案再到原型验证都进行了实践。新架构新方案更适用于车联网场景,具有低时延、高可靠等优势,为车联网建设提供成本更低、部署更快捷的解决方案。通过在现有车联网方案的基础上叠加基站感知能力,满足车联网业务对网络的感知需求。在原型验证过程中,速度精度、位置精度、基站侧感知时延和端到端时延均符合预期,可成功检测车辆变道。感知信息通过部署在通感一体基站上的虚拟路边单元进行发送,实现感知数据和通信数据一体化处理,并将生成的V2X预警信息精准推送到车端,成功打通全Uu口针对“鬼探头”业务的实时预警,体现了通感一体技术对车联网业务的端到端支撑能力,促进了未来车联网的普及和交通系统的智能化。

近年来,北京智慧交通发展不断提速,2024年是北京落实智慧交通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一年。北京市将大力推进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质。未来,中国移动将携手产业伙伴持续致力于推动通感一体技术在车联网领域的深入应用,助力北京打造交通强国的首都样板。


来源:中国移动研究院


★ ★ ★

NO.4

全国政协委员宋晓明:“威海一号”激光通信终端将开展星间、星地融合技术试验

图片


近日,记者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获悉,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研制的激光通信终端已于2024年2月3日成功发射入轨,同日载荷解锁加电,遥测信号正常。近期将在完成星地通信技术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开展星间、星地融合技术试验,实现海洋遥感数据、渔船监测数据实时回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院长宋晓明介绍,近年来,海洋信息的实时获取和渔船管控,一直是制约海滨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威海一号”激光通信终端的在轨应用,将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重要突破。

“威海一号”激光通信终端,依托高精度瞄准捕获跟踪、海洋大气湍流修正等技术优势,创造性地架起星间、星地高速激光传输“桥梁”,并通过多颗卫星的激光“接力”,实现了大容量海洋遥感数据、渔船监测数据的实时回传。其通信容量可达传统微波方式的上百倍,相当于每秒可传输一部高清电影,成功将激光通信的应用拓展至海洋遥感与管控领域。

随着海洋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对海洋数据大容量、实时性的传输需求不断提升。面向海洋高精度遥感数据实时传输需求,二院25所与威海市政府、威海市环翠区政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结合各方优势,建设威海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致力于高速激光通信技术发展。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二院25所首次发布“威海一号”激光通信终端项目,助力海洋遥感应用,为空间信息公路挂上“高速档”。

宋晓明表示,“威海一号”的发射入轨验证,是二院激光通信技术在海洋信息应用领域的重要探索,二院将系统性构建高性能、高可靠的星间、星地高速通信产品谱系,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航天报

文/记者 宋皓薇


★ ★ ★

NO.5

AI气象预报进入10公里级时代,上海AI实验室联合国家级气象机构发布风乌GHR

图片

由于分辨率的大幅提升,风乌GHR可为同一面积区域提供更精细、准确的气象预报


3月1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AI实验室)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机构发布全球高分辨率AI气象预报大模型“风乌GHR”(FengWu-GHR,Global High Resolution),首次借助AI实现对中期天气进行10公里级的建模与预报。

采用原创的AI新算法,中国研究人员克服了数据稀缺等难题,将风乌GHR的预报分辨率提升至0.09经纬度(9km*9km),对应的地表面积约为81平方公里,较此前的0.25经纬度(25km*25km),范围精确超过7倍,并将有效预报时长由10.75天提升至11.25天。借助AI,掌握“十里不同天”不再是难事。

“全面升级的风乌GHR相当于一个‘4K高清版’AI气象预报大模型。”上海AI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欧阳万里表示,“风乌GHR不仅有助于实现更精细、更准确、更高效的气象预报,还展示了AI在地球科学等科研领域拥有强大的应用潜力。”

去年4月,AI大模型风乌亮相,率先使全球气象有效预报时间突破10天,并在随后准确预测了“泰利”“卡努”等台风的路径。“AI辅助天气预报的发展”被《科学》杂志(Science)列为2023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来源: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


★ ★ ★

NO.6

黑龙江:哈牡高铁阿城段完成4G/5G双频设备联通商用验证

图片


 为进一步提升高铁网络覆盖面和体验感,打造5G高铁精品网,近日中国联通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携手华为,在哈牡高铁阿城段完成4G/5G双频设备联通全国首次商用验证。此举拓宽了该区段信号收发通道,并实现了同一设备同时开通5G和4G网络功能,在高铁上可以随时观看高清视频。接下来,双方将持续推动技术创新,预计在今年7月完成哈牡高铁全线网速提升。

哈牡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最北“一横”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均运送旅客1.3万余人次。但高铁车速运行快、车体穿透损耗大,且因站间距大,部分站点通过农村公网兼顾等情况,网络信号覆盖面和传输质量难以满足业务需求,用户上网体验受到影响。

目前,通过4G/5G双频设备可以发挥多天线阵列优势,实现覆盖和容量的双提升,天线越多,同向叠加后信号越强,覆盖越远,还可通过IRC干扰抑制进行多维降噪,提高覆盖效果。同时,4G/5G双频设备有更窄的高精度融合波束,通过多波束扫描,进行精准多用户配对,提高设备容量。本次试点选取哈牡高铁阿城段10个站点间的网络设备进行改造,使该段网络下行平均速率相比改造前提升了31.5%,上行平均速率相比之前提升83.7%。

此次4G/5G双频设备成功部署后,乘客在高铁上可以随时观看高清视频、参加直播互动、远程会议,大力提升了哈牡高铁的网络服务质量,也为我国高铁通信技术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来源:冰城+客户端、哈尔滨发布

记者:刘首辰


★ ★ ★

NO.7

中国联通首发面向5G-A的格物平台PLUS 构筑泛在物联新基座

图片


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中国联通以“算网为基 智领未来”为主题,携手华为、国家电网、施耐德、西门子、高通等全球生态伙伴举办创新成果发布会,发布了全新一代物联网平台——联通格物平台PLUS,平台面向5G-A、新型工业化等新技术、新场景实现了全面升级,支持低时延高可靠、无源物联网、通感一体等新特性,是中国联通面向万物智联场景的新基座。

格物平台是中国联通基于强大的云网能力,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安全等关键技术打造而成,包括格物连接管理(CMP)和格物设备管理(DMP)两大子平台,可为行业客户提供全流程的物联网连接管理、设备管理、数据分析和应用开发服务,客户可以高效接入和管理异构的物联设备,处理和分析海量物联数据,极大地提升应用研发和运营的效率。

随着5G+“云大物智链安”融合技术的蓬勃发展,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势不可挡。千亿物联场景要求支持海量设备接入和承载,工业互联场景要求支持高可靠和低时延的消息机制,无源物联网、通感一体等新特性也对平台的协议适配、时空数据处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需求。针对这些行业痛点需求,中国联通对格物平台进行了全面升级,推出“格物平台PLUS”,充分融合了5G模组/终端、5G专网、联通云底座等能力优势,升级打造了无源物联网设备接入能力、时空数据计算引擎、工业协议解析软网关等多个特性,实现了毫秒级消息处理和亿级设备稳定承载,并基于联通AI大模型底座打造了设备故障诊断、效率优化等AIoT融合服务。


来源:中国联通